判断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正常或是不正常,不仅要了解当时的情绪反应或精神活动,还要根据具体时间、地点和条件,结合起因、既往病史、家族史等全面分析等。最近《家庭医生报》上发表了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分析:
一、自身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是否割裂
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与其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统一性,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。比如,天气变化,他能随之增减衣服,周围出现火灾,他能用水灭火而不是用油。反之,这种统一性受到破坏,就是不正常的。比如,将墙上的污迹当作张牙舞爪的怪兽;认为别人磨刀是来伤害他的等等。类似情况反复出现又不能用其它疾病解释时,可认为此人精神活动异常。
二、自身心理活动的完整性与协调性是否破坏
对正常人而言,外界客观事物作用大脑必然引起一系列心理活动。这种心理活动虽然复杂,但却是完整的、协调的。比如说,当家中发生火灾时,精神活动正常者必然感到焦急、忧虑,同时千方百计参与灭火,表现出认识、情感、意志的高度统一。如果不是这样,三者之间不一致,则可认为此人心理活动的完整性与协调性被破坏,即精神活动已经异常了。比如,大火迫在眉睫还悠闲自得,若无其事;对他人述说自己的苦难时反而轻松自如等。
三、自身心理特征的稳定性是否失衡
由于先天与后天环境的陶冶,每个人的性情是不一样的,在婴幼儿至未成年时,这种个体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。至成年后便逐渐稳定,形成各人特有的性格。如果这种稳定性失衡,在无明显诱因或在旁人看来根本不必在意的诱因下,而由平时的豁达开朗、热情大方变得孤僻内向、冷漠吝啬,或者由平时稳重、寡言少语变得兴奋不安、多言善语等,这样可断定为精神活动异常。
当一个人出现上述三种改变时,家人或亲友应提高警惕,及时到医院请有关专家诊断,以免延误病情。